周建屏(1892年-1938年),原名周宗尧,祖籍江西省金溪县,出生于云南省宣威县。1909年,周宗尧更名周建屏加入滇军。在云南参加辛亥革命和护国倒袁起义,历任滇军班、排、连、营长和上尉参谋等职。1923年9月返回金溪县。1925年,到赣州杨如轩师任营长、少校参谋。次年7月,北伐军进入湖南,他离开赣州,投奔国民革命军第3军。同年11月,他随军攻克南昌。
1926年底,朱德受党委派到南昌,任南昌市公安局局长和第3军军官教育团团长。周建屏早年在滇军时,就是朱德的部下,思想上受朱德影响较深。在朱德培养教导下,他于1927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,并从第3军第9师27团2营(任营长)调入军官教育团,协助开展党的工作。
1927年8月1日,周建屏随军官教育团参加南昌起义,部队南下广东在潮汕地区遭强敌围攻,部队被打散。是年冬天,他回到南昌后,又辗转到上海找到党组织。
1929年下半年,周建屏受党委派,改名为周子炎到赣东北弋(阳)横(峰)苏区工作,途经都昌时,与中共都昌县委一起领导汪家墩武装起义,创建赣东北红军游击第1大队。9月,他进入信江苏区,10月当选为信江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,兼任江西红军独立第1团团长。此后,该团扩编为独立师、红十军,他任师长、军长,与方志敏等指挥部队转战于闽、浙、皖、赣边区,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多次“围剿”。后红十军改编为红十一军,他仍任军长。
展开剩余57%1933年1月,周建屏率部与红三军团在贵溪上清宫会师,受到朱德、彭德怀的接见,后又在资溪石峡见到周恩来,并接受指示,率部迷惑调动敌人,掩护中央红军主力转移,为第四次反“围剿”创造有利战机。3月,周建屏当选为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。5月,闽赣省革命委员会在黎川湖坊成立,他当选为执行委员。10月,任红19师师长。后任独立第24师师长,率部参加第五次反“围剿”战斗。1934年2月,他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。
红军主力长征后,他率独立24师在粤赣边境开展艰苦卓绝的游击战。1935年1月,在一次战斗中负重伤,3月任粤赣边区军政委员会副主席,6月因伤病加重,周建屏被护送到上海治疗。1936年底伤愈后到达延安,他先后担任抗日军政大学第二科科长、陕北武装部部长。1937年8月,周建屏出席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举行的政治局扩大会议,会后任八路军115师343旅副旅长,率部在平型关右侧担任主攻任务,重创日军板垣师团。11月奉命和刘道生率部开辟晋察冀军区四分区,周建屏任分区司令员。在温塘战斗中,他率部经过一天一夜的激战,歼灭日伪军1000多人,使四分区成为晋察冀边区模范抗日根据地。
1938年6月13日,周建屏因脊髓炎恶化医治无效,在河北省平山县小觉镇逝世。后经晋察冀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批准,以小觉镇为中心设立“建屏县”以示纪念。
2014年9月1日,周建屏被列入第一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、为国捐躯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。
出品丨抚州市融媒体中心
发布于:北京市嘉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